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漫话休闲 > 正文

民国时期(1911—1949)休闲——热点多样且趋于高雅

央视国际 2004年02月17日 17:15

  戏曲、曲艺全面繁荣,是整个民国时期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20年代起,西方的休闲——跳伞、电影、戏剧不再是少数新派人物的时髦之举,成为盛极一时的社会时尚,电影业发展迅速,中国人开始看自己的电影,追自己的影星,咖啡厅、酒吧在大城市里见多不怪;广大的城镇乡村里仍以茶馆休闲为时尚,赌博暗流不断,二三十年代更是狂潮迭起,集邮、新式收藏也普及发展起来,成为民国年间文化人的“高尚娱乐”。

  热点之一男女老少看戏去

  民国初年,社会经济进入第一个快速增长时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城市新人在繁重劳作之余渴望放松,而城里时兴的种种娱乐中,戏曲、曲艺对他们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于是这种在晚清年间就初成气候的休闲盛极一时。

  首先是硬件设施大为改善。晚清的戏园子都是由茶楼改造而来的,内中的座椅摆放还是以一张张茶桌为中心,观众常常要侧着身子才能看台上的表演。园内泡茶、卖烟、卖小吃的往来穿梭,秩序混乱。民国初年,各大城市纷纷建造新式戏园,让观众坐椅子面向舞台,舞台改为欧式镜框式,增添灯光、冷暖设施、废除毛巾把、茶水,戏园子专业化起来。

  多种戏曲中,以京剧最为火爆,名角迭出,京剧戏班在各大城市的演出常常引得万人空巷。彼时最红的当然要数梅兰芳。1913年,梅兰芳第一次到上海演出,疯魔了整个江南。上海本地人自不必说,苏州、杭州、扬州的戏迷都不辞舟车劳苦,赶到上海一睹梅氏风采。

  民初的天津很特殊,这里聚集了许多清庭的遗老遗少,下野的军阀官僚,走红的豪商买办,政府要员的三姑六姨也喜欢到这里度假小住,这使天津成了彼时著名的消费娱乐城市。

  天津的铁杆戏迷太有闲有钱了,作票友再合适不过,所以民初的天津票房、票友盛极一时。他们舍得花钱,专门聘请科班出身的演员做“家教”学戏,喊嗓练功、排演聚会,终日忙碌,俨然一群科班中人。每次有名角到天津演出,有钱的票友们都要大摆宴席迎来送往;偶尔登台客串,不仅演出的行头考究精美,还要自掏腰包买许多票送给亲友,演出结束后不拿戏份,反要备许多“红包”送给后台服务人员,叫作“好者为乐,花钱买脸”。据记载,天津名票杨慕兰——大资本家周学熙的四少奶奶登台演出时,连剧场周围的巡捕、手枪队都拿到红包,派头大得让人咂舌!

   热点之二 逛游艺场逛商业街

  1917年,黄楚九创建了后来上海最负盛名的“大世界”游乐场。游乐场进门的地方是十来面哈哈镜,哈哈镜后是上楼的电梯,开幕那天,苏杭、南京、绍兴都有人赶来参观游玩,报刊更是大肆渲染。这在上海,都是前所未有的,引得人们争相前往,一时间大世界里笑语喧哗,水泄不通。大世界里有好几个戏园、书场、电影场,另外还有文演、杂耍、口技、相声的地方,从洋人那儿学来的角子机、弹子房、溜冰场也占着一席之地,老百姓花一两角钱就能从中午玩到深夜,(其营业时间是上午10时至夜12时)成了当时上海最火爆的市民娱乐场所,黄楚九也因此暴富。

  民国年间的时尚流行很快,在上海大世界建成不久,北京也有了两处类似的游艺场:城南游艺园和新世界游艺场。

  新世界完全仿照上海大世界,是一幢环形五层建筑,除哈哈镜电梯等稀罕物外,游艺内容比大世界还多了不少:一楼过厅里有拉力测量器,体重秤,拳击测力,花一个大铜子就能参加,二三楼有大鼓书等地方曲艺,五楼是售货场、小饭馆,游玩之余可以从这给家里捎回点针头钱脑,饿了,花一块钱三五人就能撮一顿。开张以后,热闹非凡,据称不仅是普通百姓,“京中士女,也倾城来游”。

  经济和人口增长的另一个结果,是城镇内商业的繁荣。一些后来著名的商业街开始初具规模,像天津的劝业场、北京的东安市场等。这些商业街一般都兼有交易和娱乐的功能,逛街就成了民国初年人们的又一种消闲时尚。

  东安市场始建于1903年,民国初繁荣起来,数百家各种商铺货色齐全,还汇聚了南北小吃,珠宝古玩、古旧书店,戏曲杂耍等各种行业,吸引了各阶层人士光顾。

  当然,逛街的乐趣不只在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对大多数腰包中的大洋不多的老百姓,除了商家五光十色的鲜亮货色能过一过眼瘾,吸引他们的还有市场里的娱乐业。东安里的这块地方被称作“小天桥”,可见天桥里的有趣把式在这里大抵都能看到。初始的游艺十分简易,说相声的,唱大鼓书的,蹦蹦戏的,玩十样锦的,表演武术、摔跤的,拉洋片的,听“话匣子”的,各家大体占一丈五见方的地盘,四周围上几条板凳,就算是一个“场子”。每演几个节目,就有人端着茶盘子敛一次钱,一个、两个铜子随意,实在囊中羞涩,往后退退也没有被查票的抓住罚款的危险,实在是下层市民的好去处。

  热点之三 洋人贼精集邮火爆

  早在1879年,上海的《申报》上就有这样的广告:收买信封老人头/工部局书信馆人头:每百个价2角/海关人头:每百个价2角/东洋人头:每百个价2角/如送至新泰兴洋行哈立斯收即可付价,他国之信封人头亦可收买。

  彼时的国人看了这样的广告莫名奇妙,不知洋人花钱买废旧信封上的“人头”作甚,待到集邮渐渐在国人中成为时尚时,中国邮政早期的大量珍贵邮品已经被洋人搜刮殆尽。

  周今觉,民国时期著名的盐业房地产业富商,1923年开始集邮,依仗经济实力,他不惜巨资大量购进在华集邮的洋集邮家手中的华邮珍品,几年之后就名冠全国。堪称国宝的“红印花小字当壹元”四方连新票的主人本来是法国人费拉尔,1927年,费拉尔去世后,他的中国籍夫人拍卖她继承的邮品,其中就有这一珍品。周今觉为了避免这联邮票再落到外国人手中,费尽心思,最后用2500两文银买下,创了当时亚洲买卖邮票的最高纪录,也正是这联邮票,使他被誉为“一代邮主”。

  民国的集邮活动早期只有少数集邮家参加,曲高和寡。1925年,杭州新光邮票会的成立使这项休闲活动走向了大众化。这个邮票会坚持活动20多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会员5000多人,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十几个分会。1948年5月,新光邮票会和上海邮政总局联办邮展,观众有3万多人,可见集邮之风在民国年间的强盛。

  民国年间都市里的娱乐花样迭出,在无数的乡村小镇里,没什么影院、舞厅、夜总会,人们消闲的最佳去处还是茶馆。泡茶馆成为乡镇民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友朋初晤,辄问何处吃茶”。据统计,抗战前茶业最盛的时候,一个乡镇竟有50多家茶馆。

  乡镇民国人茶馆休闲,除了友朋晤谈外,主要的就是听书看戏,但到了二三十年代,弥漫全国的赌潮也渗透进来,茶馆聚赌成了随处可见的景象,足见彼时赌风之炽。

  狂赌暗潮的完全消歇还得待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花 絮

  票友:戏曲业余爱好者,他们学戏习戏,偶尔也登台演出。

  票房:票友聚会练戏的地方。遥吟园剧社,群贤留韵社,吕幼才家票房,李澄甫家票房,李文吉家票房都是民初著名票房。

  “话匣子”类似八音琴,把音律定在铜棍上,外面用硬纸封套着放在匣子里,用手摇把开动弦条。听的人把两根皮管(听诊器状)塞进耳朵眼里,才能听到匣子里的发音,多半是外国歌曲,听一次收一个铜子。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

(编辑:程振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