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漫话休闲 > 正文

文革十年(1966-1976) 休闲——无处不在的奢侈

央视国际 2004年02月17日 17:22

  “文革”十年,大批文艺人被赶往“五·七”干校进行思想改造,他们那些曾经倍受欢迎的作品一夜之间成为“毒草”,被禁读、禁演、禁发行;交际舞、民间庙会被视为封资修的玩意坚决取谛;城乡各处的体育娱乐场地变成批斗游行的会所;红卫兵小将到处打烂文物,烧毁经典,破坏古籍和档案……在这样一个颠狂的时代,休闲是无处生存也不可能生存的奢侈。

  然而渴望愉悦毕竟是生命不可遏制的天性,在阴郁沉重的幕布缝隙间总有点滴春意执拗地绽放:在为数寥寥的几部电影、戏剧中,在破败失修的操场跑道和乡间田埂上,在自制的棋盘,卷边的扑克里,甚至在今日看来滑稽可笑的“忠字舞”,家庭思想碰头会中,都有一些尽管支离破碎但仍然闪烁着温情光芒的记忆永远留在那段特殊历史的深处。

   记忆之一 重复中品味难耐的单调

  在“文革”记忆中最富休闲意味的恐怕就是看样板戏、电影、唱语录歌、跳“忠字舞”。

  电影与样板戏的情形相似,数量极少,重复放映的次数却惊人,是“文革”年间人们消磨时光的主要方式之一。同一部电影看得次数多了,其中的一些对白就被活学活用到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里:“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黑不溜秋靠边站”、“下吧,下个七七四十九天我才高兴呢”、“马尾巴的功能”……

  在那个政治统领一切的时代,思想斗争与群众娱乐杂交的另一个怪胎是背语录歌,跳“忠字舞”。在紧张的文件学习、内部批判的间歇,常常会有旋律简洁、节奏明快的歌声在大大小小的会场里响起,这是“文革”年间流行的“语录歌”——大多是毛主席语录中广为人知的段落谱曲而成。

  样板戏、语录歌、“忠字舞”带着那个时代特殊的火药气息沉积在“文革”年间的记忆里。作为一种变形的娱乐,仍给那个时代的人们留下不少苦涩的欢乐。除了这些被当作“任务”执行的“主流”娱乐,自发零散的体育运动、棋类活动、扑克恐怕就是那个年代人们休闲生活的全部了。

   记忆之二 苍白的运动

  “文革”年间最流行的运动大概要算篮球、乒乓球和单双杠了。乒乓球是50年代盛行起来的群众体育运动,1971年,乒乓球作为外交先锋为中国突破国际政治壁垒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这一运动在群芳凋零的年代得以生存寻到了支撑。专业正规的体育场馆里的球桌虽然被砸烂了,遍布城乡、无以数计的各种土造球台大都还在,大小孩子们的“黄军挎”里也大都有一块已经磨光了胶粒的或者干脆就是木板削成的球拍,在那些无学可上的日子里,土球台旁的捉对厮杀大概是许多人心中难忘的欢畅记忆。

  除乒乓球外,彼时流行的运动还有篮球和单、双杠。一般单位的空场地上都会有那么一副篮球架和几副单、双杠。尽管篮板上的油漆早已剥落,篮筐上也大都没有了篮网只剩下两只光秃秃的铁圈,乡村里的球架甚至常常只是安在大队部后墙上的一只孤零零的篮筐,却也并不妨碍三五结伙的人聚在这里龙腾虎跃一番。城市里条件好的学校和机关里有些正规的单、双杠。清晨或傍晚,常常有年轻的小伙子们在这些铁家伙上灵巧地翻飞,招引着一群孩子羡慕地模仿,在旁边小号的杠上爬上爬下。

  另外,留在那个时代的休闲记忆里的还有老少皆宜的下棋、打扑克,孩子们的弹弓、玻璃弹子、香烟盒、抓骨头、沙袋和橡皮筋。象棋、军棋、跳棋是彼时棋类运动的三大件,买棋时带来的那纸棋盘早玩烂了,所以大多数棋主都有一张画在硬纸板或者干脆是薄木板上的坚硬棋盘,傍晚时分,路边灯下静悄悄的厮杀就是那个时代独特的夜生活景观之一。孩子们的游戏要海阔天空得多,自制的弹弓打鸟,用四处收集的香烟盒、玻璃弹子趴在地上斗勇,两三块碎布缝就的沙袋,旧轮胎剪成的橡皮筋能让他们疯得浑身是汗,直到父母在暮色之中再三地喊着“小三!小四!吃饭!”

  百年休闲的记忆中,“文革”10年的袋子无疑是最干瘪的,但仍有活力与渴望的跳跃,闪动,尽管它们是那么苍白、稀薄。由此我们不得不再次叹服于生命的坚韧和顽强。除非死亡,恐怕没有什么灾难能将生命的欢乐真正地窒息。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

(编辑:程振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