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头生态危机的程度与表现
【网络主持人】我们知道,几位嘉宾都不止一次的到过长江源头区域,首先请几位嘉宾介绍一下各位亲眼所见的长江源头区域的生态现状。
【网友嘉宾:刘源】今年4月至11月,我在长江正源沱沱河地区进行生态人类学方面的调查。在近七个月的调查中,深深感到江源地区生态现状、特别是牧区草场现状不容乐观。据我调查,现在当地的生态问题主要有:冰川退缩、草场沙化、鼠害等,而这几项彼此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
|
|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董锁成 |
【嘉宾:董锁成】长江源头是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它位于青海省麻多县索家乡的格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在最高的源头区域冰塔林立,海拔大约6600多米,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白色世界。在向下,也是雪线以上的区域,有冰川、多年积雪,还有高寒草甸和冻土区域和多条河流,自然生态环境严酷,属于无人区。另外,还有一些野生动物,如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
【雪泥飞鸿】在玉树,我可见到在草原,四月竟也有沙尘暴。《光明日报》作过专门报道。
【嘉宾:诺布旺丹】江河源头是一个在生态非常敏感的地区,这儿的生物种类比较复杂,而且比较齐全。这儿的居民主要以牧业为主,所以祖祖辈辈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早在9000年以前,这一块就已经有了牧业活动,大约在4000年的时候人们就开始饲养牦牛,它成为整个青藏高原牧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儿的牧民成为这一地区的先民。在这儿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当中,这些牧民积累了丰富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经验,生态基本上处在一种比较平衡的状态。牧民们一般在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牧草,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牧草类型选择不同的蓄种,但是当时人是自然的附属品,被动的接受着大自然的一种赏赐和惩罚。消极的适应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所以产生了很多山神崇拜观念。因此,可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和谐,从而使生态基本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到了8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使得牧民的观念得到很大的改变。生产生活结构也逐渐的在变化,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定居点的出现,使得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定居或者半定居的这样一种游牧生活。他无疑对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改善了牧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
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开始出现了。比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开始抛弃了传统的观念,开始捕猎,把原来的黄鼠狼、沙狐等有益的动物开始成为他们狩猎的对象。这样无疑造成了鼠类的泛滥,加上50、60年代开始牧民大量增加了牲畜的数量,另外人口的增加、对有限的草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开始出现了一些草地沙化问题。当地群众叫“黑土滩”,水土流失开始出现,很多地方植被遭到破坏。据统计,青海沙化土地面积每年以200万亩的规模在扩展,其中黄河源头是一个受害比较严重的地区。
【我的实力惊动了党】环境保护应该由第三部门来负责,可是我国第三部门还很弱小,目前的生态问题就由谁来管理?如何保护长江源,介绍下进程。
【嘉宾:诺布旺丹】我出生在黄河源头,从小受到了这种黄河源头的江河文明熏陶,那么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有着很深的感情。今天CCTV网站给我这个机会和网友见面,机会难得,希望大家有什么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提出来,我尽量给大家回答。但是我的专业不是生态学的,专业主要是藏族传统文化,因为藏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与创造的江河源文明,所以我也有自己在这儿20多年的经历,深入地聊江河源头的生态和有关文化的情况。
【晓雄帕】长江源头生态危机是在多大程度上的生态危机?
【嘉宾:董锁成】长江源头的生态危机应该说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了,那里草场退化、超载过牧、沙化、水位下降、雪线上升、湖泊干枯,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长江源头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也影响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应该说,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江河源区的生态破坏是密切相关的。长江源头的生态状况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在全球气侯变干变暖的大背景下,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不断加剧了生态的破坏,如果不加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和长江文明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网络主持人】我们知道刘源是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8月志愿者,曾沿109国道西宁、格尔木、沱沱河等地,多次野生动物调查,历史及人文现状调查。请刘源给我们介绍一下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基本情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