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烧烤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7日 15:27)
近年来,汉皇故里吃烧烤已经蔚成风气、蔚为大观。夕阳向晚,华灯初上,人们呼朋唤侣、携家带眷,烟熏火燎之中,自己动手,自得其乐。前些年,街头巷尾,偶然有一个头尖上戴了花帽的新疆汉子烤羊肉串,生意也只有小孩子和流荡街头的青年男女光顾。那时的人们多把烧烤当成西风东渐的外来异味,归之于新疆维族专利。
其实,烧烤源自汉家。
烤字古代本来就没有,古称炙。汉代许慎作《说文解字》,将“炙”字解为“从肉在火上”。段玉裁注:“有串贯之加火上也”。所谓“炙”,就是用钎子一类的东西,把肉一块块贯串起来放在火上烧烤。烧烤肉食当是从人类文明初期流传下来的制作方法,在汉代仍是烹制肉食的主要方法之一。马王堆汉墓出土有炙烧过的用竹签串连的狗肋骨和猪肋骨。动物的任何部位都可以烧烤。用腌制好的脯在火上炙烤称为脯炙。整个放在火上烧烤,然后切块食用,称为貊烤。类似现代的烤全羊和烤乳猪。
汉画像石上已经发现多幅“庖厨图”,最完整的一幅,要数山东省诸城县凉汉墓内画像石上所刻的烤肉串作业图了。画面包括宰牲畜禽鱼、制酒蒸馍和烹饪作肴者。图的右上角,有四人一组,两两相对的烤肉串场面,四人分工很细,各有所事:从右下第一人开始,面前置一个大盘,盘内椎着切成小块的生肉,他正取肉用钎子一块一块串上。他的左上方坐着第二个人,前面也有一个大盘,盘内整齐地码着肉串,显然是第一人串好了递给他的,他再一串串交给坐在右上方的第三人,第三人是烤肉者,前面放着一只长方形的烤肉铁炉,炉上已烤着一排肉串,他一手执扇扇火,一手不断地翻动在炉火上的肉串,在烤肉者左上方坐着四个人,此人负责将烤熟的肉串取走,再转送到宴席上。汉代画像石上所画的烤肉串的图像、就连那个盛炭火的烤炉的形状也与今天新疆烤肉串的烤炉、方式一模一样,可是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在铜山县汉王乡,也出土了一块“庖厨图”,原石高一百厘米宽八十五厘米,现存徐州市汉画像石馆。图分为三格,像一组连环画:最下格是一辆马车,上坐二人,前有一人一骑作为前导,对面是一人抱盾迎接客人;中格是两个厨师,一个站在井前汲水,一个坐在灶前烧火,后面好象有餐具,火锅之类,还有三条鱼;最上格一个人在俎上切肉,一个人在炉上烤羊肉串,上面挂了两条羊腿,两条鱼和鸡鸭之类,还有一只活灵活现的看家狗。该图真实地反映出汉家贵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习惯。
写炙好吃写得言简意赅,而且生动、形象的,莫过于西汉戴胜编撰东汉郑玄加注的《礼记·曲礼上》“毋嘬炙”这三个字。嘬 ,读zuo,原指婴儿吃奶,这里指一口吞下。好东西不可以用多,要细细品味。
进入汉代以后,枚乘在其大赋代表作《七发》中把“薄耆之炙”列为“天下至美”之一。薄耆,即薄切兽畜通脊之肉,也就是今天常说的里脊肉加以烧烤。
炙的种类也很多。
据《西京杂记》卷2载:刘邦为泗水亭长时,押送囚徒到郦山,友人为他饯行时,“从卒赠送高祖酒二壶,鹿肚、牛肝各一。高祖与乐从者饮酒食肉而去。后即帝位,朝晡尚食,常具此二炙。”这是以鹿肚、牛肝为炙。
炙是汉宫中的重要食物。史书记载说,陈正曾任管理宫中膳食的大官令。陈正和侍候皇上的黄门侍郎有些过节,黄门侍郎一直想加害他。有一天,陈正进呈御食,御食炙上发现了一根头发。光武帝刘秀见到后,勃然大怒,下令杀死大官陈正。临刑前,光武帝问陈正,还有什么要说的?陈正跪在地上,从容不迫地说:臣该处死,有三条大罪。炭火很旺,焦肤烂肉,而头发还在,这是罪一。刀具砥砺锋利,去肌截骨,却不能断发,这是罪二。微臣小时,目阅章表犹读书经,如今御食,臣、丞、庖人六目齐视,却比不上黄门侍郎的两只眼睛,这是罪三。刘秀听了这番陈述,恍然大悟,当即笑笑,赦他无罪。
至于由炙而改称为烧、烧烤,怕是宋时的事。苏东坡有诗云: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