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新春看春花

  王彩云:我生长在中国梅花的中心,可以说在武汉,确实每年都去赏梅。我自己的体会,也受我导师陈俊愉院士的影响,我觉得我们对梅花的欣赏,就是基于它雪中开花的这种生物学习性,然后挖掘它的梅花精神。说到梅花精神,我觉得好像有三个层次,我是很欣赏的。一个是雪中梅,我记得宋代的张孝祥有最可贵的一句话叫,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那么第二种境界,我觉得是月下的梅,月中梅。我们都知道有一句很常见的诗,就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个月中的梅很有境界。那么第三种呢,在我们的长江流域一带的梅雨季节比较多,那么在雨中赏梅,欣赏这种雨中的缠绵,我觉得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了。

  苏叔阳:看来王女士不但是花卉专家,从花卉中提炼的诗意也很丰富,也很优美。其实月下赏梅,朦胧的月色,罩着一片远看朦胧的花朵,近看似有似无,那种香气,随着夜风飘来,确实是非常之美的,朦胧的月光总是给人很好的思情。雨下的梅就更有意思了,点点的雨敲打着那些梅花,梅花像每一瓣都含着眼泪一样,轻轻的泪滴滴下来,我想是很有诗意的。雪中踏梅就更有意思了,历代的诗人都去踏雪寻梅,然后写很多诗。我记得陆游的词,写梅花,写的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这首词《卜算子》,大家都会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这地方是你们湖北话,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就是碾做了尘土、泥,仍然有暗暗的香气飘来。毛主席是反其意而用之,这首词大家就更知道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之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就把梅花形容成一个大公无私的、报春的使者。这个对梅花不同的理解,实际上是反映了人的不同的品德,不同的素养。不管怎么样,梅作为人抒情的载体和客观的物象,在诗人心中的这种跌荡和变化,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假如不是梅花的话,没有这样的品性,他就无从去抒这番人间的豪情,或者是淡淡的这种苦情了。

  王彩云:说起梅花的欣赏,我作为晚辈,还有一些请教的地方。比方说我们过去对梅花的了解,就知道像宋代的皇帝宋徽宗他也很喜欢梅花,像清代的八大山人他也画梅,都是用白梅,白色的白花的梅花来描写,表现出文人的一种冷傲、冷意、孤傲,冰肌玉骨。那么到后来,慢慢地好像就有一些红梅了,到清代我看像金农的,到我们现代王成喜先生,他的梅花都画成了红梅,繁花似锦。是不是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对梅花的欣赏也在变。

  苏叔阳:对,画梅主要画两种,画两个东西,一个是梅花本身,一个是枝,梅,虬枝,所以画得好的,能够把树枝形容得像龙须一样,虬枝,弯弯曲曲,非常枯涩,在这种虬枝上,点点的几疏梅花,画白梅,主要画冰清玉洁,实际上也不完全是知识分子的清高,只是过去的审美观念认为世界全污浊,只有我清醒,欣赏这种性格。

  王彩云:所以有疏影横斜,要疏。

  苏叔阳:现在由于世态变化,世界比较繁荣,生活节奏也比较快。那么画这种繁花的梅花,其实中国历代绘画中所留下来的珍品,都是几疏之梅,都是疏梅,而不是像现在繁华之梅。我现在倒有个想法,尽管我们画的梅花也多了,不再是那么三几朵,而是千树万树梅花开,画了很多,而且树枝也横生,我倒觉得有一些浮利之气。正像今天我们有些社会上也有浮利之气一样,表现在绘画上也有,当然我不指具体哪一位画家,画风也是跟随着社会的风气。我相信总会有一天,我们看到这样的梅花就会想到二十世纪末期 ,就是从一九八几年到九几年,以及新世纪的早期,将来的画风我看还会为之一变。因为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确实是以简括、简约、朴实为美的。

  洪涛:说到这儿,我想请教王教授一个问题,您能给我们讲讲,梅花它的种植历史和分布吗?

  王彩云:梅花在我们国家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最先是从果梅开始的,从果梅、从药梅开始的,那么从观赏来讲,我们说它也有几千年的历史。梅花的野生分布,它是在云南、四川和西藏这一带,像西藏的林芝县,就有成片的梅林分布,这是指野梅。



<<上一页下一页>>
第5页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