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道觅踪:遐想郎当驿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2日 16:31
我们的自驾车之旅,离开文昌故里梓潼后,继续沿108国道北上,一路不仅上风光无限,景色优美,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历史积淀深厚。尤其是七曲山那段路的七曲大庙、翠云长廊等,花了我们不少时间,用去好些胶卷,大家都还意犹未尽。尤其是林卡姐妹,两台不用胶卷的数码相机轮番使用,拍到了不少满意的照片。
梓潼地处川陕古道要冲。古道自战国以来,是历代由汉中通往巴蜀的一条主要驿道,即古蜀道,又称金牛道。自秦岭而下,沿途山峦重叠,天梯石栈,百步九折,经剑门关至梓潼七曲山南麓的送险亭,乌道羊肠之险阻,至此才算尽矣。
而今,千里古蜀道早已为川陕公路所代替。我们驾车由七曲山北行二十里,沿途道路蜿蜒,两旁古柏森森的“翠云廊”,使人如同进入仙境一般。快到剑阁地界时,孤客忽然停车,指着路边左侧的一块石碑说:这里应该看看,拍张照片。此提议甚合我意也。过去我曾多次往返过此地,无奈每次都是匆匆而过,车上的同行者均不是发烧的驴友或摄哥,因而我不便在这荒郊野岭,喊师傅停车进行拍摄。这次孤客停车喊大家拍照,再我再次感受到了自驾车出游的诸多好处。
下车向大龟驼着的石碑走去,想象那碑一定会有故事。不出所料,近前细看,这石碑还真有故事嘿。原来此地是古郎当驿遗址,此碑曰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初建于宋朝,位于梓潼县演武乡的上亭铺。天宝十四年(公元755), 安禄山叛乱,攻克洛阳。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奔蜀,据传曾在这里夜宿。张邦绅《云栈纪程》卷六云:“城北二十里至上亭铺,古名郎铛驿,明皇入蜀,雨中于此闻铃声……,宋人在此建庙树碑, 以资纪念。”
今仅存石碑一块,碑高2.6米、宽0.86 米,厚0.18米。正中阴刻正楷“唐明皇幸蜀闻铃处”八字,字径0.3×0.2米。碑石侧题:“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仲夏知梓潼县事昆明桂梁材立”。碑座长1.5米,宽1.2米,高1.5米。位于翠云廊内,四周群峰起伏,景色美丽。碑下是一形似乌龟的碑座,字迹磨灭无法看得真切,但据说这是光绪之前的原碑。
大学时读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之句。“行宫”究在何处?是什么铃声引起唐明皇的伤感?当时无法得知。而今我来到了古驿道上当年唐明皇夜雨闻铃处,多少有些感触,细看石碑,企盼能从中找到一些注释。
据说,早年的上亭铺是古蜀道上一个重要驿站,有座规模宏大的古寺,有九重十八殿,驿道公馆,颇具规模,并设有相当于今天的邮电局的塘报和报警用的烟台,是梓潼较大的场镇,可惜被历代战火所毁。我们只能在此拍摄远处群山起伏的秀美风光,以及近处的闻铃石碑。
唐时,宫中称明皇为三郎。清咸丰八年《重修梓潼县志》载:“上亭铺县北四十里,唐明皇幸蜀,至此闻铃声,似言三郎郎当者,故名郎当驿。唐天宝15年(公元756年),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往四川,在马嵬驿被迫将杨贵妃赐死,是众所周知的。一国之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竟落到这般窘况,实在可悲可叹。 上亭驿的那个夜晚,唐明皇或许无法排遣那种可怕的孤独和寂寞,只感到世人仅他孤身一人了吧?无怪乎他望月而伤心、闻铃而肠断了。
玄宗青年时代,也有过“我貌虽瘦,天下必肥”的志向,开元年间史称盛世。但明君与昏君之间只有一纸之隔。太平盛世和臣下的阿谀奉承冲昏了头脑,嗜杀的欲望及对女色的沉迷,使他从有道明君堕落为暴虐淫荡的昏君。
历代文人学士,路过郎当驿,都曾惋惜地凭吊,留下不少诗文。清人王士祯这样写道:“蜀道有郎当驿,即唐明皇雨中闻铃声处,予丙子岁过之,题诗驿壁云:‘金鸡赐帐事披猖,河朔从兹不属唐。却使青骡行万里,三郎当日太郎当。’”。《梓潼县志》中也有两首题郎当驿的七绝:“谁闻铃响似三郎,玉辇曾经古驿旁,千古伤心黄土尽,开元盛事最凄凉”。“鞭蓉小花管萧呜,诏进霓裳别调情。底事乌啼花落后,却来驿路听铃声。”
我们这帮驴友、摄哥,来到这古郎当驿,自然也免不了会因怀旧而感叹,而反思历史,但却不会感伤那个既风流又可怜可恨的唐明皇。“虽是天子事,当鉴来者为”!赶路要紧的我们,还是要认真拍好照片的。
.
|